本文地址:http://www.ulaoy.com.cn/2018-12/04/content_32101342.htm
文章摘要: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十五岁爱她男女平等,凌霄颗粒状窑炉。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嘉兴实践
作者:浙江省委党校2018年第二期中青一班第四组学员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上海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其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长三角各城市都在谋划和思考的问题。嘉兴作为党的诞生地和红船精神的起航地,长三角的节点城市,迫切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内容和载体。嘉兴既有特定的资源区位等优势,也有不少的制约因素,如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空间聚合、资源整合、设施汇合,加强与上海的对接互动,建立协同化、开放性的孵化转化机制,促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打造创新主体功能突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服务同享同用的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根据浙江省委加快推进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部署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浙江省委党校2018年第二期中青一班学员围绕“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接轨大上海”这一课题,先后到嘉善归谷园区、嘉善中荷产业园规划、上海人才产业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区、进口商品特色小镇、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智立方展馆、嘉兴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园区开展蹲点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企业家代表和专家学者座谈交流以及阅研有关文件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和思考。
一、嘉兴以科技协同创新接轨上海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嘉兴市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发挥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积极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吸引上海创新资源流动和高端产业转移,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新驱动互促取得新提升。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化创新资源共享,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展战略合作,上海交大科技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启迪之星、华夏太库等知名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落户嘉兴,两地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6家,完成科技合作项目245个,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参与企业已达2253家。二是产业发展互融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市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各类开放创新平台签定了15个高质量合作协议,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已通过上海张江、金山区、平湖市三方共同评审,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展示馆正式开馆,新松机器人长三角总部基地落户该园区。去年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52个,外资项目134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7个,实到外资金额超11亿美元,内资近100亿元,上海成为嘉兴项目的最大来源地。
嘉兴接轨上海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抓好改革试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相继出台科技新政20条、人才新政30条,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抓好主体培育,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力。先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6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9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8 家。高新技术企业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和设置企业研发机构数分列全省第1和第2位。三是抓好平台建设,拓展创新创业空间。积极推动省级高新园区县(市、区)全覆盖计划,着力打造科技企业孵化之城。目前全市共有高新园区6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达3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共36家,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所有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首位。四是抓好资源集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的省校(院地)合作模式,大力推动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市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建设和科技专营机构的县域全覆盖。五是抓好创新生态,切实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大力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上海牵翼网、上海棱镜征信平台签约,实现嘉兴市科技创新券跨区域流通,推动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仪器设备向嘉兴市企业开放;当好科技“店小二”,组织开展科技新政解读、众创联盟专项服务等“红船联盟”服务系列活动,为创业创新人才排忧解难。
二、嘉兴高质量建设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一是创新要素汇聚效应还不够明显。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优质高校资源、高端科研机构、高技能人才等重要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创新要素“洼地”特征较为明显。二是创新平台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重点创新平台载体发展水平不高,创新发展的特色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缺少高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基础装置等科技研发平台。三是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还不够健全。部门、地区之间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不平衡,政策“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科研产业之间联动还不深,科技创新的合力有待形成。四是区域对接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与上海在层级上不对应,难以平等对接,不论是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还是政策环境、执行标准上也都还存在一些差异。
三、加快推进嘉兴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1、关于发展定位。嘉兴处于上海和杭州之间,原创性相对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应该突出协同创新,突出原创为辅、转化为主的方针,着力打造“一城一区”。“一城”即全域孵化转化之城。建立协同化、开放性的孵化机制,最大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努力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孵化之城”。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突出产业导向、平台支撑、人才集聚,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最重要的突破口,坚持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嘉兴的发展理念,吸引更多的好项目、进一步推动大院名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嘉兴。“一区”即协同创新示范区。发挥嘉兴区位优势,加强与上海的对接互动,坚持共生、共建、共享,着力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有机结合,促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打造创新主体功能突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服务同享同用的区域协同创新示范区,为长三角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提供支撑。
2、关于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建设国家、省级、市级三级协调机制,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谋划编制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省级层面,探索建立浙沪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成立浙沪合作推进工作小组,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级层面,强化市域联动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聚合力、破难题、重实效的区域合作常态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建立跨区域平台协调机制,如探索建立嘉兴与上海的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机制和跨区域的财政利益分成机制;探索建立属地公司联合开发,实行分区布局,错位发展,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集聚等。
3、关于平台能级建设。推进主平台建设。发挥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两大科创平台的引领作用,打造嘉兴主城区创新引领高地。打造专业平台。创建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包括:以创新型大企业、大平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开发平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机构为依托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探索建立若干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知名服务机构等合作共建众创载体。
4、关于产业体系的培育。把抓好“数字经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芯片、数字经济、柔性电子等重量级产业,瞄准新能源、生物制剂、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按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加快形成若干创新引领、根植性强的高新产业集群。
5、关于创新主体的引育。以孵化培育与引进等多种渠道,强化多主体协同创新,将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打造成有嘉兴产业特点的、有自主品牌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建设微观主体发展生态,激发企业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主动引进科技人才,主动寻求科研帮助,支持企业发展成为“有研发投入、有研发人才、有研发机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有企业”;要大力推动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支持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做大做强。
6、关于政策集成的强化。创新财政金融政策。继续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推进风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与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结合;深入推进科技保险,鼓励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科技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建立科技风险数据信息管理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研发、融资、产业化等提供综合性保险支持;引导本地上市公司参与对科技项目的投资,改进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方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创新人才引育政策。建立人才柔性化引进制度,对国际化、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候鸟制、兼职制、组合式等方式进行柔性引进。创新制定有区别、灵活的“安家型”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双休人才”、“专家挂职”、“院士智力”等新颖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采用“人才+项目+资本”等引才方式。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人才“引育留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匹配度。
7、关于引擎作用的发挥。发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上的引擎作用,创设更优发展环境,鼓励“研究院+”模式的发展,推动在产业平台设立“园中园”,探索委托他们负责开发建设新路径。积极推广已有的一些发展模式,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孵化模式;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采用科研人员带资参股的办法,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院地合作模式”等,应加以推广运用。
8、关于发展环境的营造。加快规划推进沪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与上海机场合作军民合用机场建设,谋划建设国际空港物流中心。探索与铁路部门合作推出高铁月票。加强衔接、复制推广上海政策创新经验及成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以打造国际化品质之城为目标,为各类人才提供国际化教育、医疗、居住等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医保卡、市民卡、交通卡、公积金“互通互认”机制。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家科创中心的契机,加大接轨上海的力度,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级科技部门、院所的联系沟通,争取国家级的重要科技机构能在嘉兴设立项目或者分支机构,推动建设“南湖实验室”。加强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已布局的之江实验室、国家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大装置、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的对接,争取更多高端创新资源能所用。
(浙江省委党校2018年第二期中青一班第四组学员:施晓松、李文冰、项凤日、钟伟华、沈黎新、姚画、林振宇、留洁、曾瑞华、徐旭萍、周进、楼秀华)
[责编:李澍]